
专访中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亮:当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先锋队、服务者与助推器
日期:2025-03-07 点击次数: 来源:金融时报 中金公司
金融时报 | 记者 张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进第12个年头,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10多年间,每一笔订单如期成交、每一家企业“出海远航”、每一个项目落地生根,都是一次共识加深、希望传递、民心相通的过程。而在美好愿景相继转化为生动现实的背后,正是火红的资本投资轨迹串起了世界联动增长的“共赢链”,证券公司作为综合金融及跨境资本市场服务的提供方,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不断提升。
当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更多机遇与挑战也不期而至。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证券公司可积极探索的布局有哪些?“走出去”过程中,证券公司如何提供适配有效的金融支持?
“共建‘一带一路’,证券公司可以发挥三重关键角色:一是国际资本对接的先锋队;二是综合金融需求的服务者;三是全球资本市场合作的助推器。”中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亮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阐述了他的理解。围绕业务布局情况、创新性合作项目、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理念等话题,陈亮向记者分享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中金故事”。
《金融时报》记者:证券公司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证券公司可积极探索的布局还有哪些?
陈亮:“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证券公司凭借专业能力与资源优势,可以发挥三重关键角色:
一是国际资本对接的先锋队。一方面,证券公司通过跨境证券保荐承销、投行直投等业务,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企业的融资需求,为沿线优质企业发展注入动能。当前,中资投行在支持中资企业境外融资、境外企业境内熊猫债发行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依托资本引荐、资产管理、投研服务等,证券公司可协助境内外资本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挖掘优质投资标的、实现资产的全球化配置,有效促进资本与项目的精准匹配。另外,中资投行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企业价值,以及助力境内投资者深入了解海外优质企业方面已经做出诸多有益的尝试。
二是综合金融需求的服务者。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沿线企业积极开展跨境业务,各类机构也踊跃参与跨境投资,这一系列活动催生出对境外投资渠道、风险管理工具、跨境投资及业务咨询等多元金融服务与产品的强烈需求。证券公司凭借交易做市、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跨境衍生品等领域的业务能力,可以为不同客群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中资投行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出海”企业获得境外融资、开展并购布局,助力业务拓展,也能助力其实现海外资金的高效配置以及对汇率、利率等风险的有效管理。
三是全球资本市场合作的助推器。在市场机制层面,证券公司可以依托专业优势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易所的上市、交易、产品创设等机制优化建言献策,并在跨境上市与互联互通等合作机制里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区域资本市场合作发展。在文化交流层面,证券公司通过积极组织各类国际资本市场研讨会及论坛活动,汇聚各方力量搭建交流平台,分享经验理念,促进深度沟通。同时,通过开展针对各国资本市场的深度研究,增进各方对不同资本市场制度、规则和发展趋势的理解,推动交流互鉴,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夯实基础。
展望未来,中资券商可探索布局的重点方向有三个:第一,在业务拓展方面,证券公司可积极探索并深入开展跨境投行业务,并重点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投融资需求,在助力国内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升级;第二,在金融创新方面,可进一步开发包括绿色金融债券在内的契合“一带一路”项目特点的金融产品,满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第三,应进一步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跨境金融服务网络、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注入更强大的金融动力。
《金融时报》记者:共建“一带一路”涉及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以中金公司为例,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提供适配有效的金融支持?
陈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由于经济主体性质多元,部分国家仍处于转型发展初期,企业、产业、资本市场等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既可以为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投资选择,提升潜在收益水平,同时也为中资券商提供了大量国际业务机会。
就股权投资而言,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当前仍处于新经济产业发展初期、市场发展空间较大,在投资、并购整合等方面具备较好机会。就债券投资而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由于国际评级差异较大,对应的债券收益率方差也较高,可丰富中资机构投资范围,完善中资机构投资工具及手段,增强投资回报。就股票投资而言,一方面,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易所间的联通机制得以建立,将丰富资金“走出去”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伴随着以港股通纳入外国公司为代表的港股及A股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更多优质企业有望“引进来”,实现上市及再融资,国内投资者也将获得丰富多元的投资标的。
对于券商等金融中介机构而言,把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业务机会将有利于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考虑到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持续深化的交流合作关系以及相对接近的文化背景,未来,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将成为提升中资券商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并有望成为中资券商推动业务逐步全球化的重要抓手。
《金融时报》记者: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投行之一,2024年11月,中金公司荣获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奖,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中金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业务布局情况?有哪些具有特别意义的案例或项目?
陈亮:中金公司始终秉持“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的理念,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精神,积极拓展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布局。目前,中金公司已形成以中国香港为中心,在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均有布点的境外网络,并正在东南亚、中亚、海湾地区等稳步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业务布局。其中,越南代表处已于2024年6月开业,积极在越南当地拓展市场、建立客户网络资源;阿联酋持牌分公司已在迪拜当地完成实体注册并获得当地监管对于牌照的申请审核,成为中资券商在海湾地区设立的首家持牌分支机构。
经过多年的国际化发展,中金公司已经积累了一支全球化、专业化、本土化的人才储备团队,覆盖全球超过13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业务。2024年,依托投行业务完成“一带一路”相关项目20单,交易规模超过330亿美元,完成新加坡金鹰集团要约收购维达国际、中铝与力拓合资投资西芒杜铁矿南区项目、希荻微收购韩国上市公司Zinitix、金风科技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巴西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沙特阿美股票减持二次发售、中国财政部于沙特利雅得发行美元主权债券等重点项目。其中,沙特阿美股票减持二次发售项目截至完成时是2022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股本交易;新加坡金鹰集团要约收购维达国际是2018年以来截至项目完成时消费品行业交易规模最大的港股现金要约收购和私有化交易;中国财政部于沙特利雅得发行的美元主权债券是中国首次在沙特利雅得发行美元主权债券,标志着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沙特“2030愿景”框架下,在投资、金融等领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推动两国的互利合作,助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金融时报》记者:随着全球对绿色低碳转型日益重视、中国落实双碳目标相关政策举措加速落实,“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发展也成为热点。放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您认为,未来,中金公司将如何更好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可持续发展?
陈亮:一直以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领域持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金融是支撑绿色“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力量。根据“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并动员的气候资金超1770亿元人民币。中金公司发布的《“一带一路”新十年》一书提出,尽管当前“一带一路”金融仍以银行贷款为主,资本市场业务体量偏小,但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能够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因为,中国的资本投资可以满足“一带一路”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的多方面诉求,包括增加非美元货币融资、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借鉴资本市场发展经验、引入产业经验和资源等。
具体到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绿色资本“走出去”,通过绿色熊猫债等工具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先进绿色项目在国内融资。二是国际绿色资本“引进来”。例如,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绿色债券,助力国内绿色发展。三是第三方市场绿色合作共赢,推动多双边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共建绿色金融体系。
中金公司长期深入参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实践,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加入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绿色金融工作组,参与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并推出了《“一带一路”新十年》等重要研究成果。立足“投资+投行+研究”优势,中金公司在助力国内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2024年,中金公司深化绿色金融创新,协助绿色相关领域的交易规模超4500亿元,参与创设银行间市场首个“可持续发展+转型+两新”主题债券篮子,落地覆盖绿色投资领域的基金规模超过370亿元。此外,中金公司还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发布“低碳转型+ESG”投资评价方法学,连续两年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提供技术支撑。
面向未来,中金公司将顺应全球绿色转型和我国双碳目标需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高质量金融服务赋能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可持续发展,持续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